孩子叛逆不是壞,他正在學習『成為自己』 「叫他一聲就頂三句。」 「以前說什麼都會照做,現在動不動就回嘴!」 「只要一講功課、講朋友,他就立刻翻白眼。」 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,常覺得「他變了」。 但其實,孩子叛逆,不代表教養失敗,而是他正在學習『成為自己』。 那份對抗,不是針對你,而是他在練習「我可以有不同想法」。 2025-10-28
「講了多少次還是一樣!」——父母最無力的時刻 「趕快寫功課!」 「再一下啦!」 「東西又沒收好!」 每天都像重播的劇情,父母催、孩子拖, 一句「我忘了」更是讓人火氣直升。 但事實上,孩子的拖延與健忘,常常不是懶惰,而是『缺乏動力』。 他不是不想做好,而是還找不到「為什麼要做」的理由。 2025-10-28
情緒失控沒事的,他只是還不會控制 玩具被搶就哭、寫功課寫不好就摔筆、被說兩句就大喊:「你都不懂我!」 很多爸媽看著孩子的情緒反應,滿頭問號:「為什麼他那麼容易崩潰?」 其實,孩子的情緒失控,不代表他脾氣差或故意鬧,而是他的大腦還在學習『如何控制』。 換句話說,他不是不想冷靜,而是「還不會」。 2025-10-28
孩子不回話不是叛逆,而是他不敢說 「今天學校怎麼樣?」 「還好。」 「功課寫了沒?」 「等一下。」 熟悉嗎? 每次開口想關心,換來的卻是簡短回答、甚至沉默。 很多父母因此認定:「他在頂嘴」、「叛逆期到了」。 但其實,孩子的不回話,並不是故意冷漠,而是他不敢說。 他怕被否定、怕被責備、怕說了也沒人聽。 2025-10-28
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?關鍵在動機! 報了才藝課,前兩次興致勃勃,第三次開始找理由不去; 寫功課時剛拿起筆,五分鐘後就想喝水、上廁所; 甚至連喜歡的事情,也做沒多久就轉移目標。 許多爸媽會焦慮:「孩子是不是專注力太差?」 但其實,孩子的問題往往不在專注,而在『動機』。 當孩子找不到意義、缺乏成就感,再多的「專心」提醒都只是表面。 2025-10-28
「又在生氣!」孩子發脾氣背後的真實訊號 玩具被搶就大哭、被拒絕就怒吼、沒人理會就摔東西。 爸媽一邊收拾、一邊嘆氣:「他到底在氣什麼?怎麼那麼難搞?」 但事實上,孩子的發脾氣,不是為了惹人生氣,而是在發出一個求救訊號。 他不是想要控制父母,而是想要被理解:「我現在真的很難受,請幫我一下。」 2025-10-28
為什麼孩子總唱反調?反抗其實是尋找主控感 「快去洗澡!」 「我不要!」 「該寫功課了。」 「等一下!」 這樣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上演。 父母越催,孩子越抗拒;你越想掌控,他越想逃脫。 但其實,孩子唱反調,不一定是故意找麻煩,而是在尋找自己的『主控感』。 那是一種想要「自己決定」的渴望,是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萌芽的自然反應。 2025-10-21
坐不住的孩子不是「問題」,找到更懂他的教養方式! 吃飯坐不住、寫功課東摸西摸、上課一會兒轉筆、一會兒站起來。 家長的忍耐度常常見底:「你可不可以安靜一點?!」 老師也可能反映:「他很聰明,就是太好動了。」 許多人會立刻給這樣的孩子貼上標籤——「注意力不集中」、「過動」、「不聽話」。 但事實上,坐不住的孩子,不一定是「問題」,而是他的大腦與身體還在學習協調的過程中。 與其責怪他,不如先學會「理解他」。 2025-10-18
「一滑手機就忘了時間」——孩子不是不聽話,而是在逃避空虛 現代家庭最常聽見的抱怨之一就是: 「他一放學就拿手機!」、「叫吃飯也不理!」、「沒收手機就大哭大鬧! 」 當父母的焦慮越來越高,孩子卻越來越「黏著螢幕」。 但事實上,沉迷網路的孩子,不是愛玩,而是現實世界給不了他想要的感受——被理解、被肯定、被連結。 2025-10-18
孩子哭不停?他不是故意鬧,而是在尋求安慰 一天下來,孩子哭了十幾次: 玩具拿不到就哭、吃飯被催就哭、睡前還要再看一集卡通也哭。 很多爸媽在心裡嘆氣:「怎麼又來了?到底要哭到什麼時候?」 但其實,孩子哭,不是為了挑戰父母的底線,也不是故意鬧脾氣。 對他來說,哭是一種「求救訊號」——他正在告訴你:「我需要被理解、被安撫、被抱一抱。」 2025-10-18
教改壞習慣不能靠罵,這樣做孩子更願意改變 孩子又在咬指甲、抖腳、吃飯拖拖拉拉; 爸媽的語氣一再提高:「不是說過幾次了嗎?!」 但結果往往是——孩子一時停了,過沒多久又重來。 許多父母會覺得:「我罵他是為了他好。」 但事實上,責罵雖能讓孩子暫時停下行為,卻無法真正改變習慣。 因為壞習慣的背後,不只是「不聽話」,而是孩子內在的情緒與需求在發聲。 2025-10-18
面對孩子尖叫崩潰,這樣回應能更快降溫 商場裡一陣尖叫,地上坐著哭鬧的孩子,旁邊的大人滿臉尷尬、聲音提高:「不要再叫了!」 在家裡也一樣,孩子一生氣就大喊大哭、丟東西,爸媽越勸越煩,氣氛越來越僵。 許多父母都以為孩子是「故意鬧」、「不講理」,但其實——尖叫與崩潰不是挑戰權威,而是孩子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求助。 要讓情緒降溫,關鍵不在「制止聲音」,而在「理解情緒」。 2025-10-15
安靜的孩子也需要傾聽:用這幾句話建立安全感 在一群孩子中,總有那一個特別安靜。 他不搶著發言、不輕易表達感受,遇到衝突時只會低頭不語。 很多大人會以為:「他乖乖的、沒什麼問題。」 但事實上,安靜的孩子,也有情緒、也需要被傾聽。 沉默,往往不是沒有情緒,而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「保護自己」。如果大人忽略了這些微小訊號,孩子可能會越來越退縮,甚至學會「把心關起來」。 2025-10-15
孩子怕生不是不禮貌,是他還沒準備好 出門見朋友,別人笑著對孩子說:「你好!」 孩子卻立刻往後躲,抓緊爸媽的衣角,不敢開口也不願抬頭。 這時,爸媽常常尷尬又著急:「怎麼不打招呼?這樣多沒禮貌!」 但其實,孩子怕生不是不懂禮貌,而是他真的還沒準備好。 那是一種自然的保護反應,也是一個正在學習建立安全感的小信號。 2025-10-15
孩子總是默默不說話?陪他打開心門的3種方法 「今天在學校怎麼樣?」 「還好。」 「那你跟誰一起玩?」 「沒有人。」 很多爸媽都經歷過這樣的對話。明明很關心孩子,卻總覺得有一堵看不見的牆,無論怎麼問,孩子總是沉默、不願多說。 但事實上,孩子不說話,不代表他沒感覺,而是他還不知道怎麼說,或是不確定說了會不會被理解。 要讓孩子開口,並不是逼問的結果,而是陪伴與信任的累積。 2025-10-15
我不要吃這個!挑食孩子怎麼轉變成小小美食家? 「青菜不要!」、「我只吃白飯!」、「那個顏色看起來好奇怪!」 每到吃飯時間,餐桌瞬間變成談判現場。爸媽費盡口舌、威脅利誘,孩子依舊堅決不肯動筷。 許多父母以為挑食是「壞習慣」,其實,挑食是孩子對食物的探索與防衛本能。 孩子不是故意刁鑽,而是還在學習「食物世界」的多樣性。理解這一點,才能從對抗轉為引導。 2025-10-11
有情緒沒關係,最重要的是會處理! 一言不合就哭; 玩具被搶立刻尖叫; 甚至只是衣服穿得不順心,就能崩潰半小時。 很多爸媽會擔心:「我的孩子是不是太愛生氣?」 其實,有情緒本來就很正常,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。問題不在於「有沒有情緒」,而是孩子是否有能力去處理、理解並表達情緒。 2025-10-01
練出「效率感」!讓孩子從容又不拖拉的教養技巧 早上起床,喊了五遍才願意下床; 穿衣服時邊玩邊發呆,遲遲不肯動作; 吃飯一口飯要咬半天,等全家人都收拾好,他還沒吃完。 許多爸媽感嘆:「孩子怎麼做什麼都慢吞吞?」其實,孩子的拖拉並不代表懶惰或故意,而是缺乏「效率感」的練習。所謂效率感,不是要孩子盲目追求速度,而是學會如何有節奏地完成事情,既從容又不拖延。 2025-10-01
想讓孩子快快吃飯?你該先改的其實是這件事 很多爸媽都有這樣的日常: 飯菜端上桌,孩子卻一邊咬一口飯一邊玩筷子; 喊了好幾遍「快一點!」,孩子還是慢吞吞, 甚至全家人都吃完了,他的飯碗還剩大半。 2025-10-01